官方博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部门相关
进入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物流服务业已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新闻来源:    点击数:6765    更新时间:2012-1-9 17:23:42    收藏此页

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

       物流业是融合
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重视物流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发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又出台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国九条”。国家的政策形势将利好物流业的发展,那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下,物流业将走向何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对此作出了系统分析。

  记者:为什么说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亟须升级?

  何黎明: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政策的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已然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将生产性服务业置于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在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背景之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增加工业附加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记者:现阶段我国物流业总体发展现状如何?

  何黎明: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双双实现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2010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达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约16%。同时中国物流类基础设施投资也保持了快速增长,5年累计投资超过10万亿元,年均增长27.7%。受
物流信息化等基础建设更加完善的带动,2010年末,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7.8%,比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近2000亿元。

  尽管我国物流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物流业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虽有所降低,但仍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左右。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基础性产业,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记者: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如何?

  何黎明: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两年多来中国物流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与2008年相比,2010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净增70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这相当于创造了1200亿元经济效益。但是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和产业的不断发展,配套政策已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些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政策问题逐步显现,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国九条”正是为了促进物流业进一步发展,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国九条”对于物流业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政府对促进物流业发展有决心和信心。如果能够得到切实贯彻,将会成为根治这些“顽症”的有效良方。“国九条”的提出和落实,给物流业带来新的希望,对于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业是跨地区、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各部门间如何协调,也是业界普遍关心和担心的关键问题所在。各有关部门应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推动落实“国九条”的合力。

  记者:近年物流业的发展主要在哪些领域得到突破?

  何黎明:今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一是社会物流需求高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二是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稳中有降,表明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三是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新兴物流服务业发展很快;四是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了我国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布局;五是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我国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并极具成长性的物流市场;六是物流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我国物流业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改造、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七是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体系初步建立等等。

  记者:目前我国物流业运行环境如何?

  何黎明:今年下半年物流运行环境,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条件。从宏观经济基本面看,下半年国家在抑制通胀的基础上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为物流业持续稳健运行创造新的机遇。从政策层面看,今年6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物流业发展问题,提出了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物流业运行的政策环境将会有所改善。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风险和债务危机普遍存在,世界经济,尤其是欧美经济复苏势头不稳。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原材料、动力和劳动力成本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存压力加大。央行多次提高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许多企业存在多角债务,资金较为紧张。

  综合判断,下半年我国物流运行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并努力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初步预测,2011年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可达14%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增长会在13%上下,可以支撑国民经济8%~9%增长对物流业的需求。

  记者:通常意义上的物流顽症应该怎么克服?

  何黎明: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聚焦中国物流顽症》,反映了我国物流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和税收两个方面。涉及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过高的过路过桥费、过多过滥的罚款、配送车辆进城卸货难和车辆运输车通行受限等四个方面。据调查,运输的总费用占物流的总费用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运输在整个物流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而
公路运输在整个运输市场里面占的比重非常大。物流企业过路过桥费的支出大概占到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过高的路桥费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影响到车辆正常通行,降低了物流效率。“国九条”第三条明确提出,要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降低过路过桥收费,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加强城市配送管理,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关于城市配送的问题,总的思路就是要“变堵为疏”,要为我们城市配送提供便利条件。关于乱罚款的问题,关键在于坚决杜绝“以罚代管”。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也是物流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税收问题集中体现在营业税税率不统一和重复纳税、土地使用税税率偏高问题、房产税税率偏高和重复纳税,所得税统一缴纳问题等几个方面。“国九条”在税收政策方面明确要求“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提出了3条解决措施。我们正在为落实“国九条”努力工作。一是扩大税收试点。从2005年开始,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地方物流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推荐,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审核,国家税务总局发文,已有六批、共593家物流企业纳入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目前,第七批、共595家企业通过了汇总推荐和专家评审两个环节,已经上网公示。“国九条”出台后,我们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税务总局领导下,正在研究提出“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二是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
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这项工作早在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以后,我们在“60条”政策建议中就提出了相关诉求。“国九条”出台以后,我们又召开座谈会,通过多种方式继续向政府部门反映。三是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自2006年底国务院修订颁布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以后,一些地方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使用税税率,平均增幅达2-3倍,有的地方增长了10倍以上,加重了企业负担。“国九条”出台以后,财政部税政司领导非常重视,主动通过国家发改委与联合会沟通,我们协助组织了现场调研和座谈。联合会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预计这一条可以较快落实。

  记者:面对庞大的新兴市场,国内物流企业应如何应对国际竞争?

  何黎明:中国的物流业,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经验、资金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从外资并购过程中可以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中国的物流企业多是由传统企业发展而来,传统的经营意识和管理体制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成为进入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物流服务领域的******障碍。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优化经营管理方式将成为物流企业的一大考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将是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记者:如何看待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何黎明:在新的形势之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是物流业发展要处理好发展与转变的关系,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谋发展。二是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物流需求将日益专业化、差异化和精细化。三是遵照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国内物流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四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区域物流将形成新格局。五是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物流运作将出现新模式。六是面对紧张的
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物流发展方式必将实现新突破。
来源:互联网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武汉迎来物流发展良机 将建设中国重要物流中心   下一篇:共同为新疆物流发展做出贡献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地 址: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浦金桥路17号 电 话: 13905130393
连云港经纬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连云港信通网络 技术支持[管理] 苏ICP备11032145号